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

来源:国际观察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冰口祝智庭摘要:教育信,g.4e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球视野、登高望远,更要立足国情、脚踏实地。通过国际前沿观察,把握世界
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冰口祝智庭摘要:教育信,g.4e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球视野、登高望远,更要立足国情、脚踏实地。通过国际前沿观察,把握世界教育信,g.4e的最新潮流与走向,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提供有益启示和吸收借鉴。要充分考虑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现实,尊重教育信息化的规律,不断稳固已有成果和学术地位,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因此,可以从技术设计应用和理论创新研究两个方面关注国际和国内的教育信。g-4e新发展。国际观察包括《地平线报告》、巴斯德研究范式等10项前沿问题,国内研究包括电子书包、协同学习理论等10项前沿问题。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新发展;国际观察;国内动态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195(2012)03—0003—11 doil0.3969,j.issn.1009—5195.2012.03.001+基金项目:2010年上海市科委研发基地建设项目“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dz)。作者简介:祝智庭,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暨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上海)。一、国际观察1.技术设计应用(1)《地平线报告》风向标全球知名研究机构新媒体联盟(NewMediaConsortium,NMC)所发布的《地平线报告》(HorizonReport)以其行业敏感度和技术前瞻性,已成为预测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风向标。新媒体联盟是美国著名的非盈利性研究机构,一直致力于探索新媒体、新技术及其在学习、研究和创造性探究中的应用。(陈娜等,2011)其与EDUCAUSE合作,每年推出引起全球性关注的一系列地平线报告,用于预测和描述有可能在未来5年时间内对教育产生广泛影响的新兴技术。地平线报告主要围绕4个核心问题而展开:在未来5年哪些关键技术将会最大程度的促进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索?哪些关键技术将会从技术清单中消失?在未来5年教研机构需要面对哪些与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索相关的挑战?哪些趋势对教研机构完成教学、学习和服务这些核心使命有重大影响?(NewMediaConsortium,2012)报告每一期会介绍6个在未来l一5年期间、3个使用阶段内,在以教育为主的组织机构里可能成为主流的新兴技术或实践。报告同时还将展示在相同时间段内即将改变我们教育工作方法的挑战和趋势。表1是笔者根据2004—2012年地平线报告内容整合而形成的技术图谱。(2)电子书包工程从表l中可看出,2010年电子书被列为未来2—3年将对教育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技术;2011年,电子书则被列入未来1年内将对教育产生1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l2312年3期/总117期表1整合的地平线报告技术图谱┏━━━━┳━━━━━━━━━━┳━━━━━━━━━━━┳━━━━━━━━━━━━┓┃时间┃1年内采用┃2—3年采用┃4-5年采用┃┣━━━━╋━━━━━┳━━━━╋━━━━━┳━━━━━╋━━━━━┳━━━━━━┫┃┃学习┃┃快速┃多模态┃境觉┃┃┃2004┃┃矢量图┃┃┃┃知识Web┃┃┃对象┃┃原型┃界面┃计算┃┃┣━━━━╋━━━━━╋━━━━╋━━━━━╋━━━━━╋━━━━━╋━━━━━━┫┃┃拓展┃泛在┃智能┃教育┃社交网/┃境觉计┃┃2005┃┃┃┃┃┃算/士曾强┃┃┃学习┃无线┃搜索┃游戏┃知识Web┃┃┃┃┃┃┃┃┃现实┃┣━━━━╋━━━━━╋━━━━╋━━━━━╋━━━━━╋━━━━━╋━━━━━━┫┃┃社会┃个人┃便携┃教育┃增强现实┃境觉环境┃┃2006┃┃┃┃┃┃┃┃┃计算┃广播┃电话┃游戏┃厕视化┃与设备┃┣━━━━╋━━━━━╋━━━━╋━━━━━╋━━━━━╋━━━━━╋━━━━━━┫┃┃用户自仓0┃┃移动┃虚拟┃数字学术┃众量玩家┃┃2007┃┃社交网┃┃┃┃┃┃┃内容┃┃电话┃世界┃发表┃游戏┃┣━━━━╋━━━━━╋━━━━╋━━━━━╋━━━━━╋━━━━━╋━━━━━━┫┃┃草根┃协同┃移动┃数据┃集体┃社会操作┃┃2()08┃┃┃┃┃┃┃┃┃视频┃Web┃宽带┃混搭┃智能┃系统┃┣━━━━╋━━━━━╋━━━━╋━━━━━╋━━━━━╋━━━━━╋━━━━━━┫┃┃移动个人┃┃数字┃个人┃语义觉知┃┃┃2009┃┃云计算┃┃┃┃物联网┃┃┃终端┃┃地理┃Web┃应用┃┃┣━━━━╋━━━━━╋━━━━╋━━━━━╋━━━━━╋━━━━━╋━━━━━━┫┃20lO┃移动┃开放┃电子书┃简单增强┃姿势┃可视化┃┃高教┃计算┃内容┃┃现实┃计算┃数据┃┣━━━━╋━━━━━╋━━━━╋━━━━━╋━━━━━╋━━━━━╋━━━━━━┫┃20lO┃云计算┃协作┃悦趣┃移动┃增强┃柔性┃┃基教┃┃环境┃学习┃学习┃现实┃显示┃┣━━━━╋━━━━━╋━━━━╋━━━━━╋━━━━━╋━━━━━╋━━━━━━┫┃┃┃移动┃┃悦趣(游┃姿势┃可视化┃┃2011┃电子书┃┃增强现实┃┃┃┃┃┃┃学习┃┃戏)学习┃计算┃学习分析┃┣━━━━╋━━━━━╋━━━━╋━━━━━╋━━━━━╋━━━━━╋━━━━━━┫┃2012┃移动┃平板┃悦趣(游┃学习┃姿势┃┃┃高教┃应用┃计算┃戏)学习┃分析┃计算┃物联网┃┗━━━━┻━━━━━┻━━━━┻━━━━━┻━━━━━┻━━━━━┻━━━━━━┛重大影响的技术,据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世界上已有至少50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中国广播网,2012)1999年7月,新加坡教育部在一所名为德明的中学内试行了首批163个电子书包。新加坡被称为“第一个走进电子书包时代的国家”。2000年12月,法国哈瓦斯出版公司生产的电子书包有普通书本大,它没有键盘而使用电子笔以触屏方式操作,内有图文影音并茂的教科书。在法国东部城市斯特拉斯堡一所学校里使用。2001年4月,马来西亚教育部开始在吉隆坡及其周围地区约200所学校试验性推广电子书包。(李林等,2011)早在2000年,日本邮政省与文部省3合作编写电子课本,2010年10月日本通讯部在10所小学进行电子课本试用,2011年参与学校增加到50所。日本政府计划到2015年为全国的每一位中小学生都配备一台电子课本。(新民网,2012)2007年,韩国教育部正式启动电子课本项目,(JackieHee-YoungKim et a1.,2010)2011年,韩国教育科技部宣布将投入逾20亿美元来推动电子课本项目,并计划到2015年韩国所有学校的纸质课本将被电子课本取代。美国加州在2009年秋季在高中开始使用在线电子版数学教科书,成为美国第一个使用电子课本的州。(新华网,2010)2012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和教育部长召集苹果、英特尔等公司举行会议,讨论制定具体措施以应对未来发展的挑战,并计划未来5年推动交互式数字化课本在全美K一12学校的普及和应用。(FederalCommunicationsConmfission,2012)(3)开放课程2002年9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互联网上公布准备已久的开放课程计划(MITOCW),这项承诺将MIT所有课程(约2000门左右)在数年内完全开放共享,耗资将超过数亿美金。(MITOpenCourseWare,2012)全球任何获得授权的教育机构都可以免费分享MIT的教育成果和教学方法。2011年11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学习共同体(Common ofLearning,COL)共同发布了《高等教育开放教育资源政策指导》。该文件目的在于鼓励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决策者进一步投资开放教育资源的系统产品、引进及使用,并使之进入高等教育的主流领域以便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降低成本。(UNESCO&COL,2011)美、英、中、Et等国纷纷采取措施建设开放课程,主要包括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使开放课程能够跨越时空进行传递,让分布于世界不同地点的学习者共享优秀教学资源。较为成功的案例是哈佛大学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网络公开课,由哈佛大学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J.Sandel)教授主讲,每周超过1000位学生来听课,该公开课在网络上走红。中国大学的视频公开课也已登场,2011年11月9日,18所中国名校的20门公开课被教育部通过网络打包展示,刚刚在网上“晒”了5天,点击量已愈10万,虽然尚无法与在网上成名已久的哈佛大学“幸福课”、“公开课”相比,但整体点击量已逼近外国高校视频公开课。关于教学视频的设计,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要点:问题化、案例化、情境化、共情感、故事感、艺术性等。开放课程建设必然会促进国内外教育的交流4与发展,成为信息化教育的必然追求。(4)教育云与物联网世界经济论坛与埃森哲公司于2009年发布云计算(CloudComputing)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云计算在行业中的潜在应用涉及教育、研究、医疗、制造业。(WorldEconomicForunl andAccenture,2009)目前云计算在商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核心技术也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被认为是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计算机模式之后的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种新的必然阶段。(卢蓓蓉等,2012)“基于云计算的教学”、“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云计算教育”、“云计算服务教学”、“教育云”等概念接踵而至。其中,“教育云”更能清晰、简洁地概括云计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通过使用云计算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项服务。教育云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的研究尚不成熟。教育云的构建是一项系统T程,为抢占技术先机,将云计算应用于教育领域,我们建议采取一种基于大装备的教育云的发展思路,即承继“班班通”建设,通过信息化教室形成数字化校云,继而拓展至市(县)教育云,最终建立公共教育资源与数据的云服务中心,实现公共教育云的构建。(祝智庭等,2011)教育云建设的日的是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节省能源,为用户提供高性能的可用资源,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5)计算机说服技术应用技术手段来研究和解决人类心理问题是近年来心理学中的热点研究领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心理测验、测量、统计等技术的逐步更新,通过技术干预人类的教育和学习行为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自然延伸。例如,计算机说服技术(Computers asPersuasiveTechnologi既.简称Captology)就是近几年来颇受关注的技术实例之一。(祝智庭,2012)虽然该技术目前尚未纳入《地平线报告》,但笔者对其发展前景颇为看好。计算机说服技术是计算机交互技术与说服理念结合后的技术应用,它聚焦于设计、研究以及分析用以改变人类态度和行为为目的的计算机交互产品,例如计算机、移动电话、网站、无线技术、移动技术、视频游戏等。借助与计算机交互产品的互动,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继而影响其心理情感和价值观,达到说服教育的目的。近年来涌现了不少改变人类思考和行为方式的计算机产品实例,如Google革新了人们即时搜索的方式、Facebook赋予了美国人全新的社交行为、Appg|J造了应用程序推广新模式等。在中小学教现代远程教育研究l2印2年3期/总117期l育中,计算机产品在行为塑造、动机干预、社会技能习得等方面均出现了应用产品,例如,电子游戏Rockett’SNewSchool便是专门为小学生设计的社会技巧习得产品。(张超等,2009)(6)平板计算美国“新媒体联盟”于2012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和高等教育版中,平板计算(TabletComputing)占据了1年内值得关注的技术中的一席之位。据市场调研机构ForresterResearch预测,到2016年,平板销售量将达到3.75亿台,直接威胁到PC市场,平板将成为未来计算的首选设备。以 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由于其操作易用性、视觉吸引力以及高便携性.成为分享文字、视频、图像以及演示文稿的理想T具,并成为了一对一学习和学生实地考察的理想设备。在基础教育领域,平板电脑为桥接教学、学习以及创新探究提供了可能。它几乎适用于任何学习环境,尤其有助于课堂外学习的开展,使得在真实情景和合作环境中捕获数据成为可能。在高等教育领域,许多研究机构开始用其代替繁琐的实验室设备、视频设备以及一些不能携带或廉价化处理的昂贵]二具。例如,iPad设备已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校区尸体实验室里不可或缺的仪器,人体结构影像与x线片可以很容易地在屏幕上进行研究探索;App应用程序如“EpocratesEssentials”为学生提供了在指尖使用的移动药物和疾病参考二同样,杜克大学已经在探索使用iPad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收集全球卫生研究。在整合到学科教学方面,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一香槟分校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可壁挂式iPad都配有一个亭式应用程序用以传输学生最需要的实验室技术的视频预览,学生在整个化学课程中使用iPad学习实验装置并回答其他程序性问题。2.理论创新研究(1)巴斯德研究范式美国著名学者司托克斯(Stt)kes,1997)提出“象限模式”下的科学研究范式分类,他按照“认识”和“应用”两个维度将科学研究分为四个象限,巴斯德象限所代表的是应用实践激发的基础研究,是传统研究中“纯理论研究”和“纯技术研究”的调和,兼顾了基础研究的应用性和应用研究的基础性,将传统上两者的对立矛盾关系转化为统一协调关系。布朗借鉴设计科学的观念初步开发了一套新的教育研究方法,称为设计实验法.教育设计研究即是由“设计实验”一词转化来的,(王佑 l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l2012年3期/8”7期镁,2010)亦即设计研究(DR:DesignResearch或DBR:Design—BasedResearch),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正引起世界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DBR是以设计为对象的研究范式,其旨趣在于设计有效学习环境,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作为教育技术的创新研究范式,设计研究通过迭代设计将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重在解决与实际情境密切相关的问题和提炼Hj实用的理论原理,具有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双重功能。其还兼有建构主义的认识论特征,除吸收传统研究方法的演绎、归纳、批判思维外,特别重视外推(Abduction)思维的运用;其核心活动是富有创新意义的设计。(2)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如何解释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现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对此皆束手无策。为寻求新的解释框架,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自2004年起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联通主义(Connectivism)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联通主义有时也译作“连通主义”或“关联主义”,认为“学习无非是一种网络联结和网络创造物”。(Siemens,2005)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是联结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网络中存在很多的节点,每个节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人,也可以是一个数据库、图书馆等,而学习者是其中的一个节点,只有当节点与节点相连通时,学习才得以发生。即学习是建立网络的过程。(G·西蒙斯,2009)联通主义的起点是个人,个人的知识组成了一个网络,这种网络被编人各种组织与机构,反过来各种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被回馈给个人网络,提供个人的继续学习。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王佑镁等,2006>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适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对网络学习做出合理解释的新的理论框架,是未来学习发展的新范式二(3)文化基因学第一,模因隐喻j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在某种程度上.文化传播与基因遗传极为相似。人们把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叫文化基因(Cuhurgen),也叫模因(Meme)。Meme一词由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道金斯(Dawkins)于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创,即文化的复制因子(Replicator)。他开始用“Mimeme”,这个词源白于5希腊词词根,但他希望有一个单音节的词,听上去有点像“Gene”(基因)。后来,他联想到需要与“Memory”(记忆)相关,也需要与法语词根相关,于是将“Mimeme”缩写为“Meme”。模因作为性状遗传因子的基因的一种隐喻,被视为人类文化的遗传因子,经由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过程促进文化演化。《牛津英语词典》将Meme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苏珊·布莱克摩尔,2001)文化模因学(Memetics)的出现,对于解释人类文化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二,模因与基因的异同比较。相似之处:一是自我重组与复制:为接受环境的适应性选择;二是不具有可预见性:从最终效果看,均“考虑”自身的复制,具有“自私性”;三是可能发生变异:使进化成为可能;四是皆语义实体:可进行多种编码。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基因的遗传单位是DNA片段,模因是任何一种语义实体,如单词、句子、旋律等;二是基因是先天的、模因是后天的;三是基因自我复制具有较高保真度,模因复制保真度可高可低;四是基因演进速度较慢,模因则较快;五是基因为特征遗传的单位,模因为文化遗传的单位;六是基因属于达尔文式遗传,模因属于拉马克式的遗传;七是基因为生化转录的遗传机理,模因为模仿复制的遗传机理(见表2)。表2基因与模因的异同比较┏━━━━━━┳━━━━━━━━━━━━━━━━━━━━━━━━┓┃┃不同点┃┃相同点┃┃┃┣━━━━━━┳━━━━━━━┳━━━━━━━━━┫┃┃分析维度┃基因┃模因┃┣━━━━━━╋━━━━━━╋━━━━━━━╋━━━━━━━━━┫┃┃单位┃DNA┃任何“语义实体”┃┃┣━━━━━━╋━━━━━━━╋━━━━━━━━━┫┃复制因子┃作用时间┃先天┃后天┃┃┣━━━━━━╋━━━━━━━╋━━━━━━━━━┫┃┃遗传方式┃达尔文式遗传┃拉马克式遗传┃┃无预见性┃┃┃┃┃┣━━━━━━╋━━━━━━━╋━━━━━━━━━┫┃┃保真性┃高┃可高可低┃┃可能变异┃┃┃┃┃┣━━━━━━╋━━━━━━━╋━━━━━━━━━┫┃┃进化速度┃慢┃快┃┃┣━━━━━━╋━━━━━━━╋━━━━━━━━━┫┃语义实体┃根本性质┃生物遗传单位┃文化遗传单位┃┃┣━━━━━━╋━━━━━━━╋━━━━━━━━━┫┃┃遗传机理┃生化转录┃模仿复制┃┗━━━━━━┻━━━━━━┻━━━━━━━┻━━━━━━━━━┛第三,模因选择的过程与标准。模因复制主要包括:同化、记忆、表达、传播4个阶段。不同的主观标准、客观标准、主体间性标准以及模因中心标准,将会对这4个选择阶段产生不同影响(见表3)。如果一个Meme要被成功复制,它必须首先“传染”一个新的宿主(NewHost),被宿主所感知、模仿和接受,并记忆于大脑或者驻留于其他媒介之中。在弥漫着无数模因的信息世界里,每个Meme为获得被复制的机会和其他有利条件,必然要尽力表现出独特优势而成为强势模因,模因之间6表3模因的主要选择标准(根据模因最活跃的阶段以及负责选择的系统分类)┏━━━━━━━━┳━━━━━━━━━┳━━━━━━━┳━━━━━━━┳━━━━━━━━━━━┓┃\选择因子┃┃┃┃┃┃\┃客观标准┃主观标准┃主体间标准┃以模因为中心际┃┃选择阶叭┃┃┃┃准┃┣━━━━━━━━╋━━━━━━━━━╋━━━━━━━╋━━━━━━━╋━━━━━━━━━━━┫┃┃┃新颖性,┃┃┃┃┃┃简洁性,┃贼陛,┃┃┃同化┃特色睦┃连贯性┃正规性┃自我辩护┃┃(Assimilation)┃(Dis曲面veness)┃(Novelty,┃(Authority,┃(Self-Justitlcation)┃┃┃┃Simplicity,┃Formality)┃┃┃┃┃(bh日㈣)┃┃┃┣━━━━━━━━╋━━━━━━━━━╋━━━━━━━╋━━━━━━━╋━━━━━━━━━━━┫┃┃稳定性,┃连贯性,┃┃自我强化┃┃记忆┃可控性┃可用性┃顺从陛┃(se肛Rd蕊ⅢmⅫO┃┃(Retention)┃(Invaria№.┃(Coherence,┃(Conformity)┃排他性┃┃┃C∞咖UaKIifv)┃Utility)┃┃(Intolerance)┃┣━━━━━━━━╋━━━━━━━━━╋━━━━━━━╋━━━━━━━╋━━━━━━━━━━━┫┃┃长寿性,┃┃┃┃┃表达┃多样性┃┃表达能力┃劝诱观念改变┃┃(Expm*ion)┃(L』】11{",崎,┃┃(Expmssivity)┃(ProseIy函n)┃┃┃Oiversitv)┃┃┃┃┣━━━━━━━━╋━━━━━━━━━╋━━━━━━━╋━━━━━━━╋━━━━━━━━━━━┫┃┃多产性,┃┃┃┃┃传播┃保真度┃┃公开能力┃劝诱观念改变┃┃(Trarrsmission)┃(Fecundity.┃┃(Publicity)┃(Prq辩l“sm)┃┃┃Fidelitv)┃┃┃┃┗━━━━━━━━┻━━━━━━━━━┻━━━━━━━┻━━━━━━━┻━━━━━━━━━━━┛注:参考里查德·道金斯(1998)和Heylighen(1998)观点的竞争在所难免。当强势模因以适当方式得以保持时,其他模因则被淘汰出局。在交流中,Meme需要被提取出来以不同形式加以表达,如语言、符号、文本、图片、制品、手势等。各种表达手段、方式与载体的优点与不足是此阶段重点关注的内容。作为表达阶段的后继与接力,Meme传播目标是将Meme送达他人的大脑或其他携带者(Carrier)或媒介。需要足够的稳定性而不能出现大量的信息丢失与失真,确保模因传播具有较高的保真度。例如,言语是通过声音(Sound)信号来运载信息。一般地,传播阶段需要编码,借助某种媒体携带Meme信息,送达接收方(Receiver)解码后提取Meme信息。接收方对Meme信息进行理解和评价后决定是否接受Meme,一旦决定接受即成为新的宿主,亦成为Meme再次传播的新生力量。在传播阶段,Meme如何满足他人兴趣、偏好、需求、态度、能力则显得格外重要。与基因的选择与复制不同,由于人类对Meme的选择和模仿具有较强的目的、意图和能动陛,文化遗传更倾重于后天获得性的遗传,是拉马克式的。人们主动选择模因的主要标准在于该模因是否符合宿主的需求、信仰与偏好,是否能引起注意,是否与过去的认知经验相一致等。模因需要与心理环境、文化环境和物理环境相适应。第四,文化模因学的典型应用。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在于价值观的不同。(袁贵仁,2005)螺旋动力学(SpiralDynamics) l圆丛逗堡麴亘监窭|捌2年3期/总117期l是一个强有力的模型和人类发展和文化演变的预测理论。它运用模因手法从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等文化视角描述人类发展进化过程。价值观和态度是行为的基础,螺旋动力学有助于了解人们过去或现在的行为。贝克(Beck)用vMeme来映射人类的发展与文化进化。这里的vMeme=Values+Meme。其中Value包含在既定条件下决定组织、文化或社会的行为和行动的价值观、态度、伦理标准等;模因是指信息的精神组块(MentalChunk),模因的复制、传播、竞争意在占据人类意识的优势地位。价值模因(vMemes)起着心理一文化DNA(Psycho—CulturalDNA)的功能,它是一种世界观、价值系统、心理存在水平、信仰结构、组织原则、一种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基础。(Beck et a1.,2012)表4所示即人类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在一生中所经历的进化历程。vMeme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人类具有创造新的vMemes的能力。二是生活条件(LifeConditions)的变迁能够激活vMemes,使其或缓慢浮现、或奔腾而出、或衰退败落。这些生活条件包括:历史时代:沿着人类发展的总体路线的某个位置、特定文化的浮现阶段、在个人生命历程的某个阶段;地理位置:个人或团体所能感知的物理条件,如自然生态和人1:生态;人类议题:优先权、需要、关注以及特定个人或团体所面临的存在需求;社会环境:个人的、团体的、文化的。三是 vMeme在“自我表达”(Express—Self)和“自我牺牲”(Sacrifice—Self)两条“双链”之间不断曲折迂回(图1)。表4中所示暖色调(如米色、红色、橙色和黄色)表征自我表达(聚集于掌握或改变外部世界);(AMini—Course inSpiralDynamics,2012)冷色调(如紫色、蓝色、绿色、青松色)表征自我牺牲(为了整个社会和集体而放弃个人利益)。四是vMeme以波浪式的螺旋出现。五是vMeme以螺旋上升和下降的方式穿越各个复杂的层次。六是vMeme共在于洋葱式的组谱。七是整个vMeme系统分为两层。第一层由米色、紫色、红色、蓝色、橙色和绿色构成,在此层次,没有人能完全理解或体会在这层的其他世界观。从黄色开始的第二层建构变革是一个真正的飞跃、一个意识上的重大跳跃。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论及这种转变的重要性,这与个|生的心流增加相一致——种渐近的获得。(4)教育神经科学经过20多年脑科学的前沿研究之后,教育界开始认识到“理解脑”有助于开创改进教育研究、决策与实践的新道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i)10) l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l am2年a期/总117期表4人类价值系统色码图┏━━━┳━━━━┳━━━━┳━━━━┳━━━━━┳━━━━━━━━━┳━━━━━━━━━━━┓┃层次┃颜色┃主题┃焦点┃思维┃┃生活┃┃编号┃┃┃┃方式┃价值系统底线┃┃┃┃┃┃┃┃┃方式┃┣━━━╋━━━━╋━━━━╋━━━━╋━━━━━╋━━━━━━━━━╋━━━━━━━━━━━┫┃┃┃┃┃┃┃为智彗 f┃┃第8层┃青松色┃整体观┃主体间┃整体的┃和谐与整体主义┃┃┃┃┃┃┃┃┃而活。二.|┃┣━━━╋━━━━╋━━━━╋━━━━╋━━━━━╋━━━━━━━━━╋━━━━━━┳━━━━┫┃┃┃┃┃┃秩序与变化的自┃为协同用一┃一,云┃┃第7层┃黄色┃柔性流┃主体┃系统的┃┃┃┃┃┃┃┃┃┃然过程┃而活┃┃┣━━━╋━━━━╋━━━━╋━━━━╋━━━━━╋━━━━━━━━━╋━━━━━━╋━━━━┫┃┃┃人类契┃┃┃平等和人类社会┃为和谐‘┃┃┃第6层┃绿色┃┃主体问┃人文的┃┃┃┃┃┃┃约┃┃┃的契约┃而活┃┃┣━━━╋━━━━╋━━━━╋━━━━╋━━━━━╋━━━━━━━━━╋━━━━━━┫┃┃┃┃努力驱┃┃┃┃为收获┃┃┃第5层┃橙色┃┃主体┃唯物的┃成功与物质获取┃┃┃┃┃┃动┃┃┃┃而活┃┃┣━━━╋━━━━╋━━━━╋━━━━╋━━━━━╋━━━━━━━━━╋━━━━━━┫┃┃┃┃真理的┃┃┃权威、稳定、惟一┃为以后┃┃┃第4层┃蓝色┃┃主体间┃绝对的┃┃┃┃┃┃┃力量┃┃┃正确的方法┃而活。┃┃┃┃┃权力上┃┃自我中┃权力、荣耀、剥┃为现在”┃一层┃┣━━━╋━━━━╋━━━━╋━━━━╋━━━━━╋━━━━━━━━━╋━━━━━━┫┃┃第3层┃红色┃┃主体┃┃┃┃┃┃┃┃帝┃┃心的┃削、无界限┃而活┃┃┣━━━╋━━━━╋━━━━╋━━━━╋━━━━━╋━━━━━━━━━╋━━━━━━┫┃┃┃┃Kin┃┃┃神话、祖先、传┃为过去┃┃┃第2层┃紫色┃┃主体间┃万灵论┃┃┃┃┃┃┃Sprits┃┃┃统、人民┃而活┃┃┣━━━╋━━━━╋━━━━╋━━━━╋━━━━━╋━━━━━━━━━╋━━━━━━┫┃┃┃┃生存意┃┃┃确保活着,能作出┃为生存┃┃┃第1层┃米色┃┃主体┃本能的┃┃┃┃┃┃┃义┃┃┃反应;基本生存┃为活┃┃┗━━━┻━━━━┻━━━━┻━━━━┻━━━━━┻━━━━━━━━━┻━━━━━━┻━━━━┛。∥筇二层(trobⅡl order)Beige vMeme的DNA螺旋(浮现的vMeme超直并包含先前的vMeme)图1价值模因的双螺旋结构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人员开始重视人脑、认知与学习的关系,而各种新兴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对学习者的大脑功能进行分析和模拟,为人们的研究提供支持。1978年,Chall与Mirsky在其论著《教育与脑》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神经科学”,它是对生物科学、认知科学、发展科学和教育科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度整合,提出科学的教育理论、践行科学的教育实践、具有独特话语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周加仙,2009b)当前,在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中,人们关注的仍然是学生外显的学习行为与结果,而学生学习的过程仍然是“黑匣子”。教育神经科学将生物科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纳入教育研究中,将传统孤立与分离的脑、认知科学与教育研究整合起来,从而实现对人的全面而整体的研究。(周加仙,2009a)它不仅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学生学习愿望的激发等宏观层面的研究,也关注大脑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神经连接、或者改变大脑功能区、功能联结以及生物化学成分等微观层面的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10)二、国内动态1.技术设计应用(1)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技术标准及应用示范目前,各种数字化终端日益受到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教师、学生及家长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并开始以“电子书包”的形式探索性地走进学校课堂。这种努力与尝试,自从电脑项目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Chan et a1.,2006)《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为每一个人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的重点任务,其落脚点之一是以“电子书包”作为支持学生的学习为目标的教育信息化转型应用的新尝试。(顾小清,2011)其中,虹口区第一批试点覆盖了幼、小、初、高各个阶段共计8所学校;第二批试点范围扩大至18所学校。在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多个省市的中小学,也陆续开始了电子书包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电子课本的发展在全国范同内呈现出一片生机,但当前电子课本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多沿用数字化阅读的设计思路,缺乏对学习活动的深度支撑,尚不能有效满足教育领域的专业需求。(顾小清等,2012)因此,在国家标准化领导机构的支持下,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企业、m版社、学校等组织机构参与的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的标准研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旨在解决电子课本与电子二括包的学习内容、学习平台、学习工具和学习终端(人机交互)的互操作需求。(吴永和,2011)通过顶层设计与标准先行保障电子书包和电子课本应用研究的先进性与实用性。(2)探索教育信息化开放生态教育信息化在经历封闭性的系统建设阶段后,开放生态系统成为其满足教育变革和学习者需求的必然追求。(祝智庭等,2007)系统开放和生态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系统开放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可以进行各种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为探索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开放之路,笔者所带领的团队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开放生态系统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开放标准、开放源码、开放资源、开放服务、开放架构5方面。这5方面的良好运作,为教育信息化系统提供了各种开放的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生态系8统的构建与发展。为创建和谐的信息化教育,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形成和谐信息化教育系统,该系统由信息生态、知识生态、教法生态、资源生态、服务生态5方面构成。为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人、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流程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全面的思考和规划。(祝智庭,2009)(3)精品课程工程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具体举措,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它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打造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让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学术盛宴。2011年11月9日首批上线的20门视频公开课获得社会各界的强烈响应,现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http:// video.jingpinke.eom/)已有43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为保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有效开发和普及共享,教育部提出建设相应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规范。目前,笔者所带领的团队正在研制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技术标准,基本思路是细化网络课程结构,从媒体素材、知识原子、学习单元、课程模块四个层次考虑共享作用域(图2)。通过提炼}n一批典型教学样式并提供相应的设计模板,以期达到降低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发难度之目的。课程模块学习单元知识原子媒体素材教师学生公众图2精品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作用域(4)构建数字化布鲁姆图谱中国版数字布鲁姆是美国教育专家根据新的布鲁姆目标分类学提出的信息化工具集合图示,2009年MichaelFisher(VisualBloomk2012)首次提出了“数字布鲁姆”图谱,并随后对其版本进行更新,按照认知领域“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建”6个层次将可用于学习的25个工具进行分班垡远堡塾亘毋窭l20t2年3期/总117期I类,旨在与教师和学生共享优秀、实用的信息化工具以促进学习。(陈丹等,2011)受此启发,笔者所带领的团队于2011年构建了“数字布鲁姆”中国版,这种本土化的改造为国内的教师、学生等人员提供了一个直观、可供参考的“目标一T具”决策库,使他们在进行信息化教育和学习时能够快速方便地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工具,以提高学习成效。(5)探索技术丰富的有效教学模式“以传递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把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种模式转变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这种转变成为可能。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笔者在1996年提出(2001年修订)信息化学习模式的分类,把信息化学习分为四大组态:班级差异化教学、小组合作研究型学习、个人兴趣拓展学习、网众互动生成性学习。班级差异化教学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充分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小组合作是研究型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涉及问题化学习和项目学习两类,问题化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学习范式,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项目学习基本上属于右脑主导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的“教育逻辑”——“科学探究在于求真,技术应用实现价值,设计创意提升价值,项目锻炼创新能力”。(祝智庭,2012)个人兴趣拓展学习是信息化环境下一种普遍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拓展其学习视野,使其成为信息化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网众互动生成性学习是伴随Web2.0的出现而产生的,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仅仅局限在真实的面对面环境中,还可以借助于博客、聊天室、BBS等网络工具进行互动。在虚拟的互动环境中,个人的知识和价值得到肯定与提升,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总之,多种教学模式是信息化学习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当前学习的主流方式。(6)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校园(教育云)的探索应用随着Google、微软、亚马逊、苹果等互联网应用巨头纷纷推I斗|“云”计划,国内教育领域对云的探索风生水起,如何利用云计算来建设一个稳定发挥效用、满足服务需求的“数字校园”,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云计算并非一个新概念,它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l堡垡运堡麴亘盟窭 l2012年3期/总117期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Computing)的新发展,其核心是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可以认为云计算是云服务的支撑基础,云服务是云计算的价值体现。笔者提出了一个“校园云——区域云——公共云”三层架构的教育云建设方案:在“班班通”建设的基础上搭建信息化教室,形成数字化校园;在构建数字化校园云基础上,以区域学校间信息共享、资源共建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区域级教育云,实现区域教育信息、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及异地远程教学;将建立公共教育资源与数据的云服务中心,与各市县教育云的数据实现对接,形成公共教育云。(祝智庭等,2011)基于此方案,华东师范大学开展的面向电子书包的教育资源服务云正在践行中。(7)碎片化学习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特殊需求,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碎片化学习逐渐浮现。目前,学界尚无碎片化学习的统一定义,然而,可从散落于信息网络中的“碎片化”信息领悟其大致意蕴。比如,有人认为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新技术使传播平台和媒介形式多样化,由此带来信息的多元化和文本的碎片化,同时传播实践也塑造了撒播的、碎片化的主体。(张芳圆,2011)百度百科认为,碎片化学习通过对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时间进行分割,使学员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称为碎片化学习。在企业内它可以以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的方式推送给学员。(百度百科:碎片化学习,2012)碎片化学习讲究短、平、快。我们在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学会多读浓缩本、精华本,学会在网上快速“冲浪”,在最广阔的范同内涉猎知识,学会快而准地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来学习,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关键是人的习惯与理念的转变。(路风,2012)本文无意于给出明确的定义,但如何理解碎片化学习却是必要的。我们认为,学习碎片化更大程度肇始于信息碎片化,进而带来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空间碎片化、媒体碎片化、关系碎片化、思维碎片化、体验碎片化等,人类开始进入“碎片化时代”!先进技术的发展为碎片化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手机为例,目前中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经相当于美国全国人口数量,而且这一数字仍在快速攀升。2011年尼尔森在线研究表明,中国互联网用户在各类移动上网的设备选择中,手机上网以93%占据榜首,紧接着是笔记本计算机(81%)、9上网本(24%)与平板计算机(23%)(图3)。(CR—Nielsen,2(Ⅲ)手机微博2011年的使用率同比增加了23个百分点,是增长幅度最高的手机应用。手机微博作为交流沟通类应用的代表.是现阶段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流应用。(CNNIC,2()12)图3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移动上网情况根据起源背景、社会需求和技术支持,人们持有的基本认识是,碎片化学习可能更加适合较小粒度的概念、事实、新闻、通讯、某些缄默性姗识以及操作程序和操作步骤的学习,而对系统的、复杂的学术性学习(尤其对高阶认知能力、辨证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支持力较弱。碎片化学习具有学习融人生活、灵活机动、学习负载低、按需学习、即学即用等基本特点。【j前碎片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念,更需扎实开展可能性、可行|生、可用性研究,最终效果尚需一定的实证支持。2.理论创新研究(1)协同学习理论与技术系统框架协同学习(SynergisticLearning)以协同学习思想和知识管理为基础,促进一种协同学习意义上的教学关系构建和教学结构变革,并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供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以支持学习和知识创新。面向2l世纪的学习是一种实践参与、社会协商和意义建构的复杂过程。与机械学习不同,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有意图的、主动的、真实的、合作的和建构的。(戴维·乔纳森等,2007)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以及新兴的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共同构筑的社会技术系统,势必促使教育与学习系统和环境发生急剧变化,进而引起学习诉求、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深层变革。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协同学习技术系统中诸要素(包括认知主体、认知客体以及二者交互所形成的学习场)1O需要协同整合与良|生运作,才能确保学习与教学获得协同增效,有效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自然发生。在综合分析观念、环境、技术、模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为有效获取协同学习效果,笔者提出一种整合取向的学习元模型(图4),即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框架。这里的元模型是指对表述模型的语言进行定义的模型,而现实中的教学实践模型则是其实例化的结果。在协同学习框架内,学习过程表现为极为复杂的、协同的信息加工和知识创建过程,其中个体与群体的信。皂,Jm32及知识创建相互关联,学习的微观领域、中观领域和宏观领域有机连接。图4协同学习元模型(祝智庭等,2006)协同学习的五大基本原理概括为:深度互动:在交互层面,提供内容与学习者的深度互动;信息汇聚:在通信结构层面,提供信息聚合机制;集体思维:在信息加[层面,提供群体思维操作;合作建构:在信息加工层面,提供合作建构机制;多场协调:在信息、知识、行动、情感、价值之间建立有机的、协同发展的联系。深入开展协同学习的实证研究需要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笔者相信正在兴起的认知神经科学、行为神经科学、情感神经科学、文化神经科学可以成为协同学习系统研究的有力支撑。(2)文化视域下的教育技术研究新框架笔者自上世纪90年开始一直致力于探索教育技术研究中的“文化”问题,并在2012年4月提出“文化视域下的教育技术研究框架”,该研究框架是以“社会文化”为大背景,以教育学、心理学、技术发展为研究基础,哲学为核心研究方法论,基础领域的交叉境域中产生了部分理论或技术,其中的学习科学(吸收神经科学、联通主义等理论方法)、教育传播理论(吸收文化基因学理论方法)以及心理技术学(例如计算机说服技术)正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新方向和热点(图5)。学习科学:在上世纪中后期,诞生了一个全新、相对松散、跨学科整合的研究领域——学习科学。它从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发展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系统科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一麴垡逗堡麴查盟煎I锄2年3期/总117期I图5文化视域下的教育技术研究框架来研究学习。学习科学不仅促进了人们对学习及学习过程的理解,更提供了许多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习环境设计等实践操作处方,从而为教育技术更为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媒体资源的设计、支持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以及开发移动学习的设备和教材提供了理论支撑。教育传播理论:以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理论、教育传播信息理论、教育传播符号理论、教育传播媒体理论以及教育传播效果理论为范畴的教育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在开展设计和应用研究均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而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所提出的谜米(Meme)及文化基因理论(Memetics)则拓展和丰富了传播理论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范畴。心理技术学:心理技术学是应用现代心理学原理、方法及心理测验、测量、统计等技术手段,研究社会生活中个体和群体心理问题的综合的应用理论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更希望掌握一些心理技术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计算机技术正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可操作的应用。以学习情感干预为例,按照心理学的研究结论,态度、动机和情绪等情感要素会很明显地影响学习过程,因此开发学习情感支持是教育技术研究的自然延伸,相关技术实例包括麻省理工大学的情感计算、斯坦福大学的说服技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虚拟人、尤他州立大学的拟人化接口等。(3)教育设计研究(EDR)用于教师培训教育设计研究(EducationalDesignResearch,EDR)是一种既有系统性又带灵活性的方法论,旨在通过研究者与实践者在现实世界情境中开展协作,通过迭代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得出情境敏感的设计原理和理论。(祝智庭,2008)教育设计研究作为一种创新的研究范式,其迭代优化 l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l2312年3期/总117期设计及其过程的理论和方法引起了教育技术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并在学习环境设计、人工制品设计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教师远程培训领域,应用EDR进行培训课程的优化也催生了优秀的成果实例。以华东师大版“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级网络课程”为例,为解决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相对独立所带来的质量衰减,专家团队提出了“去专家化”理念,并以教育设计研究为研究方法,在实践中通过反复的教育干预与迭代研究,构建出“去专家化”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型,形成了“去专家化”(De—ExpertizationApproach)培训实施方法(图6)。(闰寒冰等,2011)图6“去专家化”研究的迭代循环过程“去专家化”研究的成果实例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教育设计研究应用于教师远程培训的思路,培训平台、学习支持服务、培训管理模式等教师远程培训的关键要素均可以将教育设计研究作为优化方法论,提升其可用性、适切度和有效|生。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也不难发现,教育设计研究受到众多研究者热捧的原因正是由于其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设计方法。三、结语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和战略眼光。一要登高望远,通过国际前沿观察,把握世界教育信息化的最新潮流与走向,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提供有益启示和吸收借鉴。NMC具有极高影响力的《地平线报告》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各国预测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风向标。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高技术支持的个陛化学习、协同学习、碎片化学习、终身学习等新型学习形态已悄然拉开序幕。二要脚踏实地,要立足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实情,尊重教育信息化的规律,不断稳固已有成果和学术地位,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以敏锐的洞见和宽广的视野引领教育技术的深人发展。注释:本文源自作者于2012年4月25日在北京大学主办的“eLearningForumAsia2012”学术会议上的报告,应《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之邀整理成文发表,感谢贺斌、许哲、魏非、李新房为本文整理所做的贡献。参考文献:[1][美]戴维·乔纳森。简·豪兰,乔伊·摩尔等(2007).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H].任友群,李妍,施彬飞.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4—8.[2][英]里查德·道金斯(1998).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张岱云,王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00.[3][英]苏珊·布莱克摩尔(2001).谜米机器[H].高申春。吴友军,许波.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4.[4]百度百科:碎片化学习[ED/OL].[2012—05—01].http:// baike.baidu.com/view/.htm.[5]陈丹,祝智庭(2011).”数字布鲁姆”中国版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1):71-77.[6]陈娜,牛朕,吴昭等(2011).地平线报告——新兴技术改变教育的关键趋势和重要挑战前瞻[J].上海教育。(15):6—22.[7]顾小清(2011).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海教育信息化规划及进展[J].电化教育研究,(2):5-10.[8]顾小清,傅伟,齐贵超(2012).连接阅读与学习:电子课本的信息模型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1—90.[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0).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H].周加仙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0]李林,王冬,覃文圣等(2011).论电子教材取代纸质教材发展趋势的必要性[J].中国信息界,(5):42—44.[11]卢蓓蓉。任友群(2012).中国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教育云建设的困境与及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1):62—67.[12]路风(2012).提倡碎片化学习[EBOL].[2012—05~01]. http:H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3/19/content——1 l.htm].[13]闫寒冰,祝智庭(2011).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的”去专家化”实现——基于教育设计研究的成果实例[J].中国电化教育(7):47—52,71.[14]王佑镁,祝智庭(2006).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3):5—9.[15]王佑镁(2010).教育设计研究:是什么与不是什么[L]].中国电化教育。(9):7—14,21.[16]吴永和(2011).华东师范大学:研制电子书包(课本)国家标准[J].中国教育网络,(7):62—64.[17]新民网(2012).”电子书包”推广且行且慢[EB/OL].[2012-05—05].http:Hnews.xinmin.cn/rollnenm/2012/04/14/.html.[18]新华网(2010).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大电子课本推广力度[EBIOL].[2012—05—05].http://news.xinhuanet.tom/ edu/201O-01/27/content_.htm.[19]袁贵仁(2005).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J].河北学刊。(1):5-10.12[20]张超。王文岚(2009).计算机说服技术及其在国外中小学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8):53,56-59.[21]张芳圆(2011).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5—8.[22]中国广播网(2012).逾50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需防范科技次生危害[EBIOL].[2012-05—05].http://china. cnr.cn/ygxw//t.shtml.[23]周加仙(2009a).教育神经科学的领域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3):69—74,82.[24]周加仙(2009b).教育神经科学引论[H].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5]祝智庭(2008).设计研究作为教育技术的创新研究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10):30—31.[26]祝智庭(2009).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生态观[J].中国教育信息化,(15):12.[27]祝智庭(2012).教育技术前瞻研究报道[J].电化教育研究。(4):5—14。20.[28]祝智庭。管珏琪(2011).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新发展:从”班班通”到”教育云”[J].中国教育信息化,(14):4—8.[29]祝智庭,王佑镁,顾小清(2006).协同学习: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系统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4):5-9.[30]祝智庭。王佑镁。吴永和(2007).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开放思维[J].开放教育研究,13(2):21—25.[31]AMini.C0urse inSpiralDynamics[EB^)L].[2012-E5-05]. http:llwww.spiraldynamics.org/learning/intr02SD.pdf.[32]Beck'D.&Cowan。C.(1996).SpiralDynamics:MasteringValue&Leadership,andChange[M].Oxford:BlackWellPublishing.[33]Chan。T.一W..Roschelle,J.&Hsl。S.et a1.(2006).One—to—OneTechnology—EnhancedLearning:AnOpportunity forGlobalResearchCollaboration[J].Research andPractice inTechnologyEnhancedLearning.1(1):3-29.[34]CNNIC(2012).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2年3月)[EB/OL].[2012-05—01].httpWA^Jww.cnnic.net.cn.[35]CR—N1elsen(2011).尼尔森在线研究洞察:用户时间碎片化和需求特点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影响[J].广告人,C8):142—143.[36]Federa]CommunlcatlonsCommlsslon(2012).FCCChairman andEdSecDiscussDigitalTextbooksWithEdTechLeaders[EB/OL].[2012—05—05].http://www.fcc.gov/document/ fcc~chalrman—and—ed—sec—discuss—digital—textbooks— edtech-leaders.[37]G·西蒙斯(2009).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H].詹青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8.[38]Heylighen,F.(1998).WhatMakes aMemeSuccessfu]?SelectionCriteria forCulturalEvolution[R].Proceedings of15thInternationalCongress onCybernetics(AssociationInternat.deCybern6 tique。Namur):418-423.[39]JackfeHee—YoungKim&Hye—YoonJung(2010).SouthKoreanDigitalTextbookProject[J].Computers in theSchool&27(3-4):247-265.[40]MITOpenCourseWare[EB/OL].[2012—05—05].http: l毗运猩麴查盟窭I2012年3期/总117期I

文章来源:《国际观察》 网址: http://www.gjgczzs.cn/qikandaodu/2021/0226/782.html



上一篇:美国总统要换铁娘子希拉里经济学可能继续再工
下一篇:周桂伊迈步国际文坛的认知先锋

国际观察投稿 | 国际观察编辑部| 国际观察版面费 | 国际观察论文发表 | 国际观察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国际观察》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