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演进与发展分

来源:国际观察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就国内高铁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而言,目前该项技术应用还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阶段。高铁线路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强调要通过对高端技术的合理运用,为地方运行便利性、安全性提

就国内高铁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而言,目前该项技术应用还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阶段。高铁线路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强调要通过对高端技术的合理运用,为地方运行便利性、安全性提供保障,确保车地两方沟通顺利程度。为对关键技术展开科学运用,做好技术研究与发展推动,研究人员开始着重对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演进展开了分析。从国家角度而言,技术演进主要分为国际以及国内两部分。

1 关键技术演进

1.1 国际部分

发达国家高铁相关技术研究较早,与国内相比,其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整体移动通信服务较为完善,服务体系完善程度较为理想。在国家实际需要以及国家文化等内容推动下,发达国家乘客服务、技术发展始终保持着持续性强化的状态,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大规模覆盖目标,列车内通信障碍得到了妥善处理。其中以GSM-R 技术最具代表性,该项技术最早应用在北欧、南欧等国家,经过多年发展,技术除在欧洲得到应用外,在印度和中国也有着广泛运用。

1.2 国内部分

国内高铁所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最早以GSM-R 技术为主,该项技术最早应用于大秦线以及青藏线等线路,之后开始在高铁线路、重载线路中得到运用。在国内经济持续增加的环境中,技术应用以及相关技术得到切实优化,技术整体运用变得更加成熟。但随着民众以及高铁运输对于技术应用要求的不断提高,技术运用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相关要求,在此背景下,多样化通信技术开始出现,新型通信系统网络建设也已经如火如荼展开,整体技术发展前景较为理想。

2 关键技术发展

2.1 5G 技术

5G 是最新兴起高水平技术,是今后高铁移动通信主要研究技术之一。由于高铁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有着明显的前瞻性要求,所以在实施关键技术研究时,很需要从LTE-R 技术起,对技术今后发展展开深层次解读,或者以5G 技术为基础,展开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在此选择后者,以5G 技术为切入点,对关键技术今后发展展开简单剖析。

2.1.1 无线信道建模

通过对高铁通信环境的分析可以发现,整体运行环境有着明显的多径数量少、散射环境简单以及LOS 特性突出等方面的特征。整体环境信道多径数量和列车位置有着密切关联,如果列车位于基站较近或较远区域,多径数量总数相对较低,但如果位于其他区域,则其多径数量就会出处于较多的状态,但即便是在多径数量较多场景中,和公网相比,其多径数量仍然有限。信道非相干性问题较为明显,需要通过对其他各种技术的运用,对非相干性实施克服,以求获得最佳MIMO 增益。在5G 系统不断向毫米波频段实施扩展过程中,铁路环境中的信道多径数量会出现明显较少的趋势,其LOS 特性会更加突出,会直接引发各种新的问题。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做好新信道特性研究,要重点对大规模MIMO 环境中波束赋形以及天线阵设计等问题展开研究,以求研究出更加适合我国高铁的自适应技术及其应用方案。

2.1.2 分布式云与网络架构

网络中基站资源使用率相对较低,其使用和基站位置、时间段有着密切关联。在高铁环境中,此种关联会变得更加密切。为避免发生碰撞问题,列车发车存在着一定的时间间隔,即便是在同一条线路上,在同一时刻所运行的列车数量也相对有限,线路上基站多处于空间状态,因此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问题。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可将浪费资源以无线方式接入到网络架构之中,通过对基站间可通用、共有基带的运用,对资源展开集中处理,确保多余资源可以集中到一个基带处理池之中,从而对资源展开集中控制。用户基带处理不再限制于固定资源,基带处理池可按照资源具体使用情况,为用户提供相应处理资源,资源利用率会得到显著提升,资源使用灵活性也会变得更加理想。

从网络拓扑层面而言,传统分布式网络和云架构有诸多相似点,均是运用光纤拉远等技术对射频拉远单元实施控制的,可通过对一个基带处理单元的运用,对多个单元展开同时控制。但两者也有一些差异,在云架构之中,射频拉远单元和基带处理单元连接关系并不固定,射频拉远单元并不属于固定的基带处理单元试题,实施信号接收与发送处理时,均是在虚拟基带处理单元中展开的。将实时虚拟技术输入到基带处理池内部分处理器之中,便可形成此种虚拟基带处理单元能力。和传统分布式网络相比,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云架构更加适合今后高铁移动通信网络,会通过对物理资源的运用,达到全局优化的目标。

文章来源:《国际观察》 网址: http://www.gjgczzs.cn/qikandaodu/2021/0310/816.html



上一篇:年国际智能计算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下一篇:年月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的那一刻

国际观察投稿 | 国际观察编辑部| 国际观察版面费 | 国际观察论文发表 | 国际观察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国际观察》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