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观察》栏目设置[09/07]
- · 《国际观察》数据库收录[09/07]
- · 《国际观察》收稿方向[09/07]
- · 《国际观察》投稿方式[09/07]
- · 《国际观察》征稿要求[09/07]
- · 《国际观察》刊物宗旨[09/07]
国际观察 | “美国俨然已经变成世界上的破坏性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有统计显示,美国建国240多年来仅有20年没有打仗。美国布朗大学沃森研究所“战争代价”项目最新数据显示,“9·11”事件后,美国开展的“反恐战争”造成军民死亡总数高达92.9万,
有统计显示,美国建国240多年来仅有20年没有打仗。美国布朗大学沃森研究所“战争代价”项目最新数据显示,“9·11”事件后,美国开展的“反恐战争”造成军民死亡总数高达92.9万,其中包括38.7万平民,约3800万人流离失所。
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干涉直接激化了该国的民族矛盾,波黑战争与科索沃战争导致近30万人死亡,近300万人沦为难民。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政治学教授米特罗维奇痛斥:“美国在科索沃的所作所为是对国际法的藐视,是国际社会的笑柄,这种恶行竟然能发生在欧洲的心脏地带!”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副主编詹姆斯·帕尔默表示,美军犯下了诸多战争暴行,却几乎没有人为此负责,这是在发出信号:美国军人可以在其他国家强奸和谋杀,而美国领导人将全力保护他们。“美国政府的傲慢、种族主义和对暴行的纵容,否定了任何在全球修复美国声誉的努力。”
细算美国“战争账”,“嗜战”是美国的一种本能。环球网发
“美国俨然已经变成世界上的破坏性角色。”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对此反思道,冷战后美国本该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相反,华盛顿采取了一项将军事手段置于首要地位的战略,建立了一种有利于少数人眼前利益但危及多数人长远利益的霸权体系。“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等国发动或参与战争,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平民,破坏了让世界得以稳定的法律和制度,让美国人民更加不安全。”
美国经常打着“人道主义干涉”的旗号对外动武。美国发动的战争不仅夺去了大量参战军人的生命,更造成无数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导致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沙特阿拉伯《阿拉伯新闻》网站指出:“美国总是在批评别国犯有所谓的‘人道主义罪行',自己却拒绝照镜子。”美国《纽约时报》在阿富汗战争20周年之际发表的评论中说:“20年前,政客们夸大外部威胁以满足报复需要。美国发动傲慢的战争来改造世界,实际上我们催生的恐怖分子比我们最初要面对的还要糟糕。”(张梦旭)
美利坚大学人权问题专家——“美国似乎一直处于战争之中,随意剥夺大量生命”
美国联邦参议员克里斯·墨菲曾承认,美国支持发动的战争使也门等众多国家陷入动荡,“几乎每个平民的死亡都有美国的印记”。
美国《洛杉矶时报》曾披露,除美莱村大屠杀外,越南战争期间至少还发生过另外320起美军屠杀越南平民事件,几乎所有参战的美军部队均被发现有过类似行为。越南政府的数据显示,在越南战争中,约有140万名越南士兵丧生,多达200万名平民死亡。美国发动的战争还产生了外溢效应,给其他国家造成伤害。例如,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以阻断“胡志明小道”为名,将战火蔓延到邻近的柬埔寨和老挝等国,导致50万名以上的无辜平民死伤。
冷战结束后,美国打着所谓“人道主义干预”的幌子,在东欧煽动颜色革命,借“9·11”事件在中东强推“大中东民主计划”,甚至不惜武力颠覆伊拉克、利比亚等主权国家政府,支持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给多国带来严重人道主义灾难。
“我开始开枪,老人、女人、孩子、水牛等一切……我就是杀人……我射杀他们……”曾参加越南战争的美国老兵瓦尔纳多·辛普森在纪录片《美莱村四小时》中回忆说。该纪录片讲述了美军第十一步兵旅屠杀越南平民、造成巨大人道主义灾难的暴行。
美军在其他国家造成大量平民死伤时,常以“误伤”来粉饰。美国媒体“截击”网站就记录了美军在也门的一起“误伤”平民的事件。2017年1月29日凌晨,美军海豹突击队在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突袭也门阿尔拜达省一处偏远的村庄,随后武装直升机开始扫荡位于山坡的村庄。整个村庄遭轰炸,十几座建筑物遭袭击,村民睡觉的石屋被夷平,造成6名妇女和10名儿童死亡。事后证明这里并未藏匿武装分子,美国却仅仅以“误伤”为借口加以掩饰。
美国塔夫茨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莫妮卡·达菲·托夫特的研究显示,美国在1992年—2017年的25年间对外进行的军事干涉是1948年—1991年40多年间的4倍多,达188次。美国反战组织“粉色代码”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20年美国及其盟友平均每天投下40多枚炸弹和导弹,造成难以计数的人员伤亡。”
美国反战组织报告——“过去20年美国及其盟友平均每天投下40多枚炸弹和导弹,造成难以计数的人员伤亡”
文章来源:《国际观察》 网址: http://www.gjgczzs.cn/zonghexinwen/2022/0706/1764.html